李白留给我们的印象,就是浪漫、潇洒、飘逸,不止他的作品,整个人的形象也是如此!据说,李白当年初进长安,即拜访文坛名流贺知章,拿出《蜀道难》来请教。据说贺读完后惊叹不已,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仙人,称他为“谪仙”。从此,他的诗名大振,誉满京华。所以,想必李白“诗仙”的别称就是开始于此吧。
与李白齐名并称为“李杜”的就是李白的小迷弟杜甫啦,如果说李白是天上的仙人,那杜甫就是凡间的圣人。杜甫非常关心民间疾苦,心系天下苍生。
杜甫的诗被称作“诗史”,因为杜甫的作品总是以小见大,反映现实。读他的“三吏三别”(“三吏”:《新安吏》《石壕吏》《潼关吏》;“三别”:《新婚别》《无家别》《垂老别》),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唐朝安史之乱时的社会现状和百姓生活。
凡是圣人者,大多都是悲天悯人、兼济天下的,而杜甫正是如此,所以他被称为“诗圣”也就不难理解了。而且,凭杜甫在文坛的地位和影响力,也当得起“圣”这一字眼。
据说白居易一生极其爱好诗文,每天都会朗诵和抄写诗文,一般都是从早上开始直到晚上,长此以往,竟到了口舌生疮、手指成胝的地步。他甚至还写过一句诗用来自嘲,“酒狂又引诗魔发,日午悲吟到日西。”对艺术如此的疯狂和痴迷,就把“诗魔”这个称号颁给他。
王维,字摩诘,名和字都取自佛门弟子维摩诘居士。王维是信奉佛教的,而佛教的思想也深深地融入了他的艺术创作中。
作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,王维笔下的山水田园生活总是蕴含着禅意理趣,显得宁静安详。“独坐幽篁里,弹琴复长啸。深林人不知,明月来相照。”多么远离尘嚣、清净幽寂的画面啊!总之,佛教世界观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是显著的,才会形成这种超脱尘俗、追求空寂的境界。
陈子昂作为初唐的代表诗人,致力于推动诗文革新,改变六朝以来风格艳俗又孱弱的诗词风格。从他的诗文中可以读出激昂之情、潇洒之气,总之就是苍劲有力、风格高峻,大有“汉魏风骨”,所以他被誉为“诗骨”。
王勃是“初唐四杰”之首,可以说是个少年天才,从小就聪慧好学,被赞为神童。虽然英年早逝,但也留下不少作品,尤其是名扬千古的《滕王阁序》。只此一篇,就足以奠定他在文坛的地位了。
《滕王阁序》中有一句,不仅世人赞叹,连王勃自己都觉得写得太好了,这就是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。
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。他的诗作想象非常丰富,经常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,而且笔下常用险韵奇字,如“羲和敲日玻璃声”等等让人匪夷所思的奇语,所以后人常称他为“鬼才”。
他的诗作有很多神仙鬼魅的题材,比如说“鬼灯如漆点松花”、“秋坟鬼唱鲍家诗”,读来只觉得清冷森寒,令人毛骨悚然。有这么多对鬼魅仙域的描绘,也是后人称他为“诗鬼”的重要原因。
所谓“囚”就是困在牢笼中的意思,孟郊为了作诗,让自己好像戴着镣铐一样受到束缚,不是“囚”又是什么呢?
孟郊是有名的苦吟诗人,所谓“苦吟”,就是为了获得更凝练准确的诗歌语言,反复琢磨诗句的音律、对偶和用词。而且孟郊的作品,也多写一些世态炎凉,民间苦难,所以被称为“诗囚”。
贾岛的“奴”和孟郊的“囚”,有异曲同工之妙。因为两人都是有名的苦吟诗人,并称为“郊寒岛瘦”。贾岛一生以作诗为命,纠结于每个字词的仔细推敲,所以被称为“诗奴”。就连“推敲”这一词,也正是来源于贾岛《题李凝幽居》中的“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”。
当时贾岛吟成这首诗后,觉得诗中的“推”字用得不够恰当,想改为“敲”,可又觉着“敲”也有点不太合适,就在“敲”和“推”之间反复纠结。直到遇见韩愈,才最终确定为“僧敲月下门”。由此可见,苦吟诗人作诗,可真的是“煞费苦心”啊!
宋代词人张先善写小令。一次,一位客人称赞他:人们都叫你‘张三中’哩!因为你的《行香子》写了出‘心中事,眼中景,意中人’的佳句。“
张先不以为然地说:”那倒不如叫我‘张三影’吧!”客人不解其意,张解释道:“‘云破月来花弄影’、‘娇柔懒起,帘压卷花影’、‘柳径无人,堕飞絮无影’,这三个‘影’字是我平生最得意的呵!”于是,“张三影”便传开了!
北宋词人宋祁有一首《玉楼春·春景》,将春景写活了,其中“绿杨烟外晓寒轻,红杏枝头春意闹”一句最为传神,当时之人因此称宋祁为“红杏尚书”。
宋代词人贺铸,字方回,他有一首名作《青玉案》,其中有“试问闲愁都几许?一川烟草,满城飞絮,梅子黄时雨”的佳句,连用三个意象,化抽象无形的情思为具体形象,被称为贺梅子。
唐代诗人王昌龄,七绝写得“深情幽怨,音旨微茫”,而被称为“诗家天子”。宋·刘克庄:唐人《琉璃堂图》以昌龄为诗天子。
唐代诗人李贺,因手指奇而长,被时人称为“长爪郎”,语本唐李商隐《李长吉小传》:“长吉细瘦,通忧虑,长指爪。”
网页内的所有信息均为用户自由发布,交易时请注意识别信息的虚假,交易风险自负!网站内容如有侵犯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,举报信息、删除信息联系客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