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,他不仅精通多国语言,在古文字学领域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,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也颇有研究。这位学贯中西,著作等身的世纪老人早在学生时代,就发表过许多富含人生哲理的散文作品。伴随着日后的风风雨雨,知识和阅历不断增长。在学术研究之余,他始终坚持用散文这种文学样式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思考、对生活的感悟。积累到现在,已经有十余部150多万字的散文作品。
季羡林(1911年8月6日—2009年7月11日),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,字希逋,又字齐奘。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、语言学家、文学家、国学家、佛学家、史学家、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。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、聊城大学名誉校长、北京大学副校长、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,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,与饶宗颐并称为“南饶北季”。
季羡林早年留学国外,通英文、德文、梵文、巴利文,能阅俄文、法文,尤精于吐火罗文(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),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。为“梵学、佛学、吐火罗文研究并举,中国文学、比较文学、文艺理论研究齐飞”,其著作汇编成《季羡林文集》,共24卷。季先生为人谦逊、低调,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:国学大师、学界泰斗、国宝。
目前季羡林研究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,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,与此同时,季羡林在普通老百姓中也颇有人缘,人们争相购买他的著作,以至于许多所谓的畅销书都相形见绌。既能得到学人赞同,又被读者广泛接受,这种现象在人类越来越物质化的今天是比较罕见的。当然任何事情都是有原因的:季羡林以近百年的人生厚度,用深入浅出的手法导出了许多人只能意会,不能言传的处世哲学,所以他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也是理所应当的。
季羡林先生在其作品中提出了许多看似老生常谈,实则别有新意的处事主张,比如他提出来的“不完满才是人生”的观点,就认为每个人都想希望得到一个完满的人生,但是从古至今,海内海外根本从来都没有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,所以那种一昧追求完美的人是盲目的。另外季老对善恶的区分,也令人耳目一新,他说“自己生存,也让别的人和动物生存,这就是善,只考虑自己生存,不考虑别人生存,这就是恶”,他不认为好人就是一味的帮助别人,丝毫不考虑自己。在季羡林看来,“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,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,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。”
季羡林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,他对友谊、爱情、家庭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。他说“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搏斗,在这一场搏斗中,如果没有朋友,则形单影只,鲜有不失败者。如果有了朋友,则众人至诚,鲜有不胜利者”
除此之外季羡林还对长寿养生、事业成功、立德修身、天人合一等多个方面发表过自己独到而深刻的看法。作者李世化在大量研读季羡林作品的基础之上,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和自己的感悟,编写了这本《季羡林的哲学人生》,目的是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季羡林的思想,了解他的为人处世之道,从而在阅读季羡林作品的时候能够有所裨益。
本书收录了季羡林的八大处世哲学思想,包括“天人合一,内外兼修”“道德文章,为国楷模”“勤于耕耘,不问收获”“畅意抒怀,天高地阔”“情满胸怀,重义人生”等,是一本系统了解季羡林哲学思想的专著。
李世化,陕西榆林人,毕业于陕西科技大学,文化出版创意人,曾在国企及多家文化公司担任管理工作,策划、撰写多部图书,代表作有《禅修养心》、《道修养性》等。
季羡林先生之所以为世人所敬仰,绝不仅仅是他学识渊博,更重要的是他具有崇高的品格。钟敬文说:“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,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。他朴素,是因为他真诚。”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,季羡林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。他和他的书,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,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。让我们跟随季老感受生命、体悟人生,收获内心安宁平静的力量吧。
网页内的所有信息均为用户自由发布,交易时请注意识别信息的虚假,交易风险自负!网站内容如有侵犯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,举报信息、删除信息联系客服